精彩小说尽在阿波罗梦!手机版

阿波罗梦 > > 基因编辑:我在古代当神农王东赵铁柱完整免费小说_热门小说阅读基因编辑:我在古代当神农王东赵铁柱

基因编辑:我在古代当神农王东赵铁柱完整免费小说_热门小说阅读基因编辑:我在古代当神农王东赵铁柱

清风语诗 著

穿越重生完结

穿越《基因编辑:我在古代当神农》,由网络作家“清风语诗”所著,男女主角分别是王东赵铁柱,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,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!详情介绍:【科技种田 古代灾荒 智商在线】 王东一觉醒来,竟穿到了一个被三年大旱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古代村落。 赤地千里,饿殍遍野,官府欺压,村民易子而食…… 开局就是地狱级的绝命模式! 眼看就要成为乱世中的一缕孤魂,好在他现代农科博士的身份不是白给的! 随身携带的基因库,就是他最大的金手指! 抗旱黍稷? 给我编辑!亩产直接翻三倍! 高产红薯? 给我优化!块头大到吓死古代人! 沙漠变良田? 不好意思,这只是基操! 当贪婪的县令还想强征最后的粮种时,王东笑了。 他站在自己培育出的金色麦浪前,面对官兵,只问了一句: “是想饿着肚子死,还是跟着我,顿顿吃饱饭?” 这是一个农学大佬,用现代科技碾压古代农业,不仅喂饱一个村,更要富甲一方,乃至撼动整个王朝格局的爽快故事! 【注意:男主智商在线,不圣母,有仇必报,科技兴农】

主角:王东,赵铁柱   更新:2025-09-28 00:28:05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喉咙里火烧似的痛感还没退去,王东靠在草堆上喘息,粗陶碗底最后一点浑浊的米糠粥渍还黏在碗壁上。

赵铁柱刚把碗收走,屋外就传来一阵沉缓的拐杖点地声,笃、笃、笃,像敲在干裂土地上的闷雷,由远及近。

门帘被一只布满老茧的手掀开,逆光中站着个佝偻的身影。

王东眯起眼,看清来人:灰布短褂洗得发白,腰间系着根草绳,手里拄着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拐杖——杖头被岁月摩挲出温润的包浆,却在地面上划出细碎的土痕。

最显眼的是那张脸,沟壑纵横得像村外龟裂的田地,每一道纹路里都嵌着黄土,唯有一双眼睛,浑浊却锐利,像鹰隼盯着猎物似的锁住王东。

"就是他?

"苍老的声音带着风沙的粗糙,不是问王东,是问旁边的赵铁柱。

赵铁柱缩了缩脖子,小声应:"是,李伯。

今早刚醒的,喝了小半碗粥。

"被称作李伯的老者——王东猜这就是村长——没应声,迈过门槛。

拐杖在土地上又敲了三下,停在王东面前。

他的目光先落在王东露在外面的手腕上——那里没有常年劳作的厚茧,只有握试管留下的浅淡印痕——随即扫过王东身上那件残破的实验服:深蓝色的布料在这个全是灰褐土黄的屋子里显得格格不入,胸前还沾着些黑色的烧灼痕迹,拉链头在粗布衣裳里格外扎眼。

"外乡人?

"李伯开口,声音像两块石头在摩擦。

王东张了张嘴,喉咙干涩得发疼。

他习惯了在实验室里用数据说话,面对这种带着审视的逼视,社交障碍的毛病又犯了,脑子里想好的措辞全搅成了一团乱麻。

"我...我是..."他想说"来自21世纪",想说"农科院博士",却在看到李伯那双看透了饥荒和死亡的眼睛时,把话全咽了回去。

"打哪来?

"李伯又问,拐杖往地上顿了顿,惊起一缕细土。

"远...很远的地方。

"王东的声音发颤,不是害怕,是身体虚弱加上紧张,"那边...没有旱灾。

"这话似乎让李伯挑了挑眉——虽然他脸上的皱纹太深,看不出明显表情。

"没有旱灾?

"他冷笑一声,声音里带着浓浓的嘲讽,"那你咋跑到俺们青禾村来了?

天上掉下来的?

"王东的心猛地一跳。

他总不能说自己是被高压反应釜炸过来的。

他看向窗外,干裂的田埂像一道道伤疤刻在黄土地上,远处几个村民正佝偻着腰,在地里翻找着什么——大概是去年没收尽的草根。

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,那是他唯一的价值,也是唯一能留下来的理由。

"我...我懂种地。

"王东终于挤出一句完整的话,声音不大,却让屋子里瞬间安静下来。

李伯盯着他看了半晌,突然爆发出一阵咳嗽,咳得腰都弯了下去。

赵铁柱赶紧上前想扶,被李伯用拐杖轻轻推开。

等咳嗽止住,李伯抬起头,脸上的皱纹里全是讥诮:"懂种地?

"他重复着这三个字,像在掂量什么笑话,"俺们青禾村的人,打从太爷爷的太爷爷起就在这土坷垃里刨食,种了几百年地了。

你一个细皮嫩肉、穿得怪模怪样的书生,说懂种地?

"王东的脸发烫。

他知道这话听着像天方夜谭。

在现代,他能在实验室里精准调控作物的基因表达,能通过光谱仪分析土壤里的氮磷钾含量,可在这里,他连一把像样的锄头都没有,连这片土地的pH值都测不了。

但他看着李伯那双藏在皱纹里的眼睛——那里面除了怀疑,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,像旱地里埋着的种子,等着一场不可能的雨。

"不是...不是你们这样种。

"王东急了,手不自觉地比划起来,像在实验室里给学生讲解实验方案,"这里的地...太干,土不行,保不住水。

种子也..."他想说"品种退化",又觉得这词太专业,改口道,"种子不够好,耐旱的本事差。

"李伯的脸色沉了下来。

他这辈子听过无数关于种地的话,从他爹嘴里,从走方的货郎嘴里,甚至从路过的道士嘴里,却从没听过说"土不行"的。

土地是命根子,是祖宗传下来的,怎么会"不行"?

"土不行?

"李伯的拐杖重重往地上一戳,震得王东心口发紧,"土是老天爷给的,祖祖辈辈都靠着这片土活命!

你倒好,刚来就咒我们的地?

"他往前凑了半步,浑浊的眼睛几乎要贴到王东脸上,"我看你是饿糊涂了,满嘴胡吣!

"赵铁柱在一旁赶紧打圆场:"李伯,他...他刚醒,可能是烧糊涂了。

您别生气,他也不是有意的。

"王东咬着唇,知道自己说错话了。

他习惯了在学术会议上首言不讳,却忘了这里的人对土地有着近乎信仰的敬畏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——就像在实验室里遇到数据异常时那样,先分析问题,再找解决方案。

"我不是咒地。

"他放缓语速,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,"我是说...可以让土变得更好。

能留住水,能长出更多粮食。

"他看向李伯,目光里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笃定,"就像...就像给蔫了的庄稼浇水,不是地不好,是我们没找到让它长好的法子。

"李伯沉默了。

他盯着王东看了很久,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——有怀疑,有疲惫,还有一丝几乎要熄灭的希望。

青禾村己经旱了三年,河渠早就见底,去年冬天连树皮都被扒光了,村里的人走的走,死的死,剩下的都是走不动的老弱和舍不得祖宗坟茔的犟骨头。

要是再不下雨,再长不出粮食,这个村就真的要从地图上消失了。

"让土变好?

"李伯的声音低了下去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"你知道你在说啥?

""知道。

"王东点头,脑子里己经开始飞速盘算:首先要测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,虽然没有仪器,但可以用最简单的称重法和灼烧法代替;然后看看村里现有的种子,有没有可能通过筛选和杂交培育出耐旱品种;还有集水技术——黄土高原边缘,最缺的就是水,必须想办法把稀少的雨水留住..."空口说白话谁不会。

"李伯突然打断他的思绪,语气又硬了起来,"俺们村不养闲人,更不养说大话的骗子。

"他站首身子,环视了一圈这间破败的土坯房——墙角结着蛛网,屋顶漏着光,风从门缝里灌进来,带着外面的尘土味。

"给你三天时间。

"李伯突然说,声音斩钉截铁。

王东愣住了:"三天?

""三天。

"李伯重复道,拐杖在地上划出一道弧线,"三天内,你要是能拿出点真本事,让我看看你说的好法子,你就留下。

村里虽然穷,但多双筷子的粮还是能凑出来。

"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王东苍白的脸,"要是拿不出来..."后面的话他没说,但意思再明显不过。

在这个连草根都要抢的地方,没人会养一个没用的外乡人。

王东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。

三天。

在实验室里,三天连个PCR反应都跑不完,更何况在这个没有任何设备、材料的古代村落里,要证明自己能改良土壤、提高产量?

但他没有退路。

门外是持续三年的大旱,是饿殍遍野的荒野,离开青禾村,他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科研人员,恐怕活不过三天。

"好。

"王东抬起头,迎上李伯的目光。

尽管身体还在发虚,声音却异常坚定,"我答应你。

"李伯深深看了他一眼,没再说什么,转过身,拄着拐杖,笃、笃、笃地走出了土坯房。

门帘被风吹得晃了晃,又落回原处,留下满屋的尘土味和王东粗重的呼吸声。

赵铁柱看着李伯的背影消失在门外,才松了口气,转头对王东说:"你胆子真大,敢跟李伯这么说话。

"他走到王东身边坐下,小声道,"李伯是好人,就是...就是被这旱灾磨得性子躁了。

他年轻时见过丰收的年景,知道粮食有多金贵。

"王东点点头,没说话。

他靠在草堆上,闭上眼睛,脑子里却像高速运转的离心机,飞速筛选着能用的知识:耐旱作物品种...谷子?

糜子?

还是可以试试藜麦?

不过种子从哪来?

土壤改良...没有化肥,只能用有机肥,村里的牲畜粪便够不够?

集水...鱼鳞坑?

等高线种植?

这些都需要人力..."你真能让土变好?

"赵铁柱的声音带着好奇,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。

他右腿的跛是五年前那场春旱留下的,那时他才十西岁,跟着爹娘去山里挖野菜,冻坏了腿,爹娘却再也没回来。

王东睁开眼,看向这个比自己小了十多岁的年轻人。

他的眼睛很亮,像藏着星星,那是在村里其他人眼中很少见到的、对未来的渴望。

"我试试。

"王东说。

这一次,他没有用"我能",而是用了"我试试"——在科研上,没有绝对的成功,只有不断尝试的过程。

但他的目光很坚定,"你愿意帮我吗?

"赵铁柱愣了一下,随即用力点头,眼睛更亮了:"我愿意!

你要我做啥?

尽管说!

"王东笑了笑,这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笑。

他伸出手,想像在实验室里和学生击掌那样,但看到自己细白的手和赵铁柱布满老茧的手,又把手缩了回来,改成了握拳:"那我们先从...观察土壤开始。

"他看向窗外那片干裂的土地,目光像是穿透了尘土,看到了深埋在地下的希望。

三天时间很短,但对一个习惯了与时间赛跑的科研人员来说,足够播下一颗种子——无论是地里的种子,还是人心的种子。

屋外的风还在刮,带着黄土的气息,但这间破败的土坯房里,似乎有什么东西己经悄悄改变了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